人着盛装马走舞步骑手与马融为一体

利武华
导读 有不少人看过奥运会上的马术比赛,而马术比赛中尤以盛装舞步比赛最为吸引人的眼球。盛装舞步又称花样骑术和马场马术,是马术运动的基础,起
有不少人看过奥运会上的马术比赛,而马术比赛中尤以盛装舞步比赛最为吸引人的眼球。

盛装舞步又称花样骑术和马场马术,是马术运动的基础,起源于公元前4-5世纪。20世纪初成为一种世界性流行的竞技项目,并在1912年正式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盛装舞步比赛在长60米、宽20米的平整沙地中进行,骑手头戴黑色阔檐礼帽,身着燕盛装舞步尾服,脚蹬高筒马靴,伴着悠扬舒缓的旋律,驾驭马匹在规定的12分钟内表演各种步伐,完成各种连贯、规格化的动作。

在整个骑乘过程中,人着盛装,马走舞步,骑手与马融为一体,同时展现力与美、张力与韵律、协调与奔放,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无论动作多么复杂多变,人和马都显得气定神闲、风度翩翩,表现出骑乘艺术的最高境界。

纵观历届奥运会,人在这个项目上尚未取得突破。可是在历史上,这个项目人在唐代是领先世界的,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支人马结合进行舞蹈表演的“梦之队”。

这项运动在唐代被称作“舞马”,是人、马和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一种文化表现项目。这个项目起源于汉代的西域,后来随着张骞传入中原大地,逐渐成为风靡一时、文人士大夫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活动。

(唐代舞马俑)

早在三国时,曹操的儿子曹植物便是一个狂热的“舞马”迷。他曾向哥哥进贡过一匹心爱的大宛马,这匹马经过他的精心培养,“教令习拜,今辄已能与鼓节相应”,可以踩着鼓点进行跳跃、飞转,翩翩起舞,不断变化步法,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舞马活动在士族豪门中非常流行,当时选用的马匹叫“青海骢”,产自西域吐谷浑。

吐谷浑人到了冬天“放牝马于山上,言得龙种。尝得波斯马放入 青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

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青海骢”是龙与马的结合,是真正的龙马,所以才能经过培训,领悟音乐和舞蹈的要决,并进行艺术表演。

舞马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交流,是用舞蹈和杂技进行配合表现的一个项目。最初的舞马是在南北朝时由吐谷浑人培养、训练后,以朝贡的方式进贡皇室的,《南史》、《北史》中都有相关记载。

比如《北史》中就记载了西魏大统初年,当时的吐谷浑王夸吕遣使献能舞之马与羊、牛等牲畜的事迹,梁朝天监四年,梁朝封吐谷浑为河南王时,吐谷浑又献舞马于梁,梁朝命张率做赋以记之。

(现代舞马训练)

到了唐代,由于李氏皇族对马的喜爱,特别是对“胡马”的钟爱,大批胡马来到中原。除了用途之外,有不少西域名马成为舞马的马匹。

这些胡马来到大唐,被放入飞龙厩、翔麟厩和同以苑厩等皇家马厩精心培养调教,以便随时表演。

唐代舞马兴起于太宗后期,到高宗、玄宗时到达高潮。每逢有外国使节到大唐进贡或者朝贺,唐高宗及武则天都喜欢让舞马作乐,以待来使。

据《资治通鉴》记载:“宴吐蕃来使,殿中奏喋马之戏。。。。乐作,马皆随之,宛转中律,于作乐者饮酒,以口衔杯,卧而复起,使者无不大惊”。

出土唐舞马俑

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是个超级舞马迷,每逢盛会,都会进行舞马表演。他的马厩养有西域各国进贡的良马四百匹以上,全是经过精心训练的良马,每逢重大节日便在宫中表演。

唐玄宗亲自为舞马谱写了一曲《倾杯乐》,舞马们按着音乐翩翩起舞,乐声停止时,舞马居然能口衔酒杯向唐玄宗祝酒,观者无不抚掌称奇。

唐玄宗的大型宴会上进行表演的除了马以外,还有犀牛、白象等属国进贡的异兽。这些异兽与龙马或同时循着音乐、踩着鼓点或进或退,或稽首,或半立而拜,十分生动有趣。如果说玄宗刚开始还是有心炫耀,后来却是真心被这些动物们迷住。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唐代大将张士贵墓中发现了舞马的白陶俑。这匹白陶制成的舞马右蹄抬起,鬃毛披在左颈,后腿微弯,嘴巴半开,马头半回,呈现出一种沉醉于舞蹈的状态。这是唐代舞马盛行的一个有力的实例。

唐朝舞马表演时,要对马匹进行装饰。舞马的马嚼子都以金线描绘各种图案,身上也披着华丽的披风,马笼头悬挂各式玉件,舞蹈时这些玉件儿互相碰撞,叮咚作响。马的缰绳也是特制的牛皮所制,外面包裹着五彩丝带,正如当时文人描绘的那样:“衣以文绣,络以金银,钸其鬃,杂间珠”。这些西域良马精神抖擞,昂首弄蹄,脖子上的金制铃铛清脆悦耳,宛如天上的天马下凡。

(唐—舞马壶)

如果说汉至魏晋时,舞马表演因为马匹数量问题以独舞为主,到了盛唐,由于国势大张,马匹数量从唐初的不足万匹,到玄宗时发展到四十万匹,所以舞马表演由独舞向群舞转变。

唐玄宗本人有舞马四百匹,其中他最心爱的两匹分别取名为“李家宠”与“李家娇”,这两匹马音乐韵律极强,混身全是音乐细胞,舞动时骚首弄尾,尤其是善于衔杯祝酒,简直是唐玄宗的命根子。

这两匹马是当年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征吐谷浑时,从西域带回的“天马”后代,经数代马倌教导,音乐方面的基因越来越强,是舞马驯养技术的巅峰之作。

唐代诗人王建曾有幸观赏过一次唐玄宗的舞马表演,他也写下了一首《楼前》诗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天宝年间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将他那日在皇宫勤政楼前观赏唐玄宗“千秋节”舞马表演,见到那些龙马跟着韵律昂头而舞的情景。王建后来对朋友说,当时他们喝酒的银壶上,都镌刻着舞马的图案。

银壶正反两面分别是两只舞马,都是长长的鬃毛和尾巴,后腿微弯,前腿站立,口中衔杯,十分华美。可见当时舞马艺术在唐代有多么受到王公贵族的喜爱。

(舞马活动还原图)

舞马的表演方式一般有三种。一种是随着音乐踏着碎步慢跑,这与今天的“盛装舞步”十分相似。舞马们配合音乐,以整齐的步子营造美感,“或进寸而退尺,时左之而右之”。

第二种是舞马口衔酒杯,时卧时跃,时而跪行,时而腾空,但必须在曲终时昂首献杯,以表祝福。这一点和现在的杂技有些相似,具体怎么训练史料记载很少,还有待发掘。

第三种是成群的舞马组成队形,配合音乐不断变换,宛如今天的大型团体操表演。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四百匹舞马同时上场,在不同的音乐节奏的伴奏下,或奔或立,或舞或蹲,正如唐诗中所写的“忽兮龙踞,愕尔鸿翻;顿缨而电落朱缨,骧首而星流白颠”,真正达到了千变万化,让人眼花缭乱。

(舞马活动还原图)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玄宗如此喜欢舞马,下面的官员也无不追捧。他的宰相张说就在开元十八年为玄宗写过一首《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

词中写道:“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髤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

全词对舞马表演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虽然马屁十足,但也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的盛大场景和唐朝对舞马的喜好以及舞马的技术水平。

这首词写于开元十八年,正是盛世的巅峰时期。当时唐朝经济、文化都处于封建社会的顶点,国力极为强盛,也有能力年年举办盛大的舞马活动。

可是唐朝的许多问题被这种表面上的盛世掩盖了,歌舞升平的背后已危机四伏,二十多年后的“安史之乱”使得大唐迅速从盛世顶峰掉落,唐王朝的国力被战争消耗,唐玄宗本人也逃往四川,他养在长安的舞马落入安史叛军之手。

这些叛军想用这些舞马装备,而从没受过训练的舞马哪里能承受战马的辛苦?所以数月后纷纷倒毙,这些舞马成为大唐盛世的随葬品,那些盛大的舞马表演也成为“昨日黄花”。

唐代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对这种马舞持反对意见。当初唐太宗为了西域买马方便,册封叶护可汗时,魏征就提出过反对意见。

他认为:“意在马市,不可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诸蕃闻之,必不重。但愿使彼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而至”。

而到了唐玄宗手上,专门为这些西域马匹成立了尚乘局,设立奉御、直长、奉乘、飞驭、掌闲等几十名官员,给予他们正五品至六品的官职,每年花费大量钱财,也遭来了不少反对的声音。但这些声音根本没有被沉醉在享乐之中的皇帝采纳,甚为憾事。

(舞马与训练师)

随着大唐盛世的一去不复返,舞马运动也走向了衰落。特别是晚唐时期,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舞马也销声匿迹。

正如宋代诗人徐积写的《舞马诗》中所说的那样:“开元天子太平时,夜舞朝歌意转迷。绣榻尽容骐骥足,锦衣浑盖渥洼泥。才敲画鼓头先奋,不假金鞭势自齐。明日梨园翻旧曲,范阳戈甲满西来。”

唐代之后,虽然有些朝代也短暂的出现过以马为舞的尝试,但马舞再也回不去大唐盛世那种睥睨天下的气度,不可避免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