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上午8时,黄埔马拉松鸣枪起跑,值得关注的是本届黄马发令枪由施一公、王晓东、徐涛、赵宇亮、HenryH.Radamson、林东昕、徐红星、陈勇、叶思宇九位院士扣响,其中施一公、王晓东院士参加半马比赛,其他院士参加的是迷你跑。
最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院士实力依然强劲,53岁的他,最后冲线成绩为1小时36分48秒左右,目前尚未曝光他的净成绩,不过小编认为很有可能刷新他的半马PB(1小时35分),厉害了!
在终点处,被记者采访黄埔马拉松感受时,他说:“广州是我的福地,一定会经常来广州的。这是他首次参加黄埔马拉松,一路上感觉坡度起伏较多,风景不错,对自己的状态也比较满意。”
当被问到为何只参加半马比赛时,施院士还解释说:“之前在广马跑全马,是因为在11月份做了充足的训练,而这次黄马训练时间有限,所以选择了跑半马。我到这就是放松自己就是享受跑步”
而当谈到如何日常跑步时,施院士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要自己感觉为限,不要跑到自己很劳累,只要把跑步坚持下来,对工作特别有好处。
而57岁的王晓东院士也参加了半马,他的半马净成绩为1:53:23,将个人半马PB提高了七八分钟,这是他第二次跑黄埔马拉松。又一名院士跑者,57岁跑出这个成绩也是很不错!
王晓东,1963年出生于河南新乡,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41岁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作为著名生物化学家,王院士在研发中国国民用得起的抗癌药上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完赛后,王院士还在直播间接受了采访时,讲到自己的跑马和跑步的一些感受,他讲到几点:
1。 自己跑步三年左右,今天是首次半马破2 ;
2。 自己之前性格比较急,而跑步是一个很好的磨炼性格的机会,跑步不能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跑马、做事都不能急,制定小目标一步步来实现,通过自己努力逐渐提高。
3。 跑马感受更深的是跑马是一件讲科学的事,不能只拼力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平时训练的努力会直接影响你的成绩。
如今,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知名学者甚至在医学上有杰出贡献的院士都加入了跑步大军,这无疑传递出跑步所带来的积极的健康作用,而他们亲身去参加比赛,感受马拉松带来的魅力,堪称马拉松的最佳代言人。
施一公就在今年12月初广州马拉松上就和钟南山院士以广州马拉松赛宣传大使的身份亮相,获得了广大跑者的一致好评。并且他参加了全马比赛,最终以3小时34分56秒的成绩顺利到达终点,完成了他的人生首场全马。
施一公院士广马赛后接受采访时高兴地称:“今天很高兴,终于在广州完成了人生首马”,而且时间也提前了两年,“本来说要55岁跑一个全马,没想到53岁就完成了。自己训练的时候虽然跑过30公里和36公里,但是跑全马感觉还是不一样的,能够完赛挺不容易。
参赛前,施一公只进行了2个多月的备战,不过因为有多次半马经验作为支撑,还有在西湖大学跑团的支持下,最终以3小时34分56秒的成绩完赛。能够在53岁跑出这个成绩,足以跻身大众精英跑者之列,在同龄组中,施一公也已经具备参加世界大满贯赛事的水平。
施一公的马拉松经历,也激励着许许多多的大众跑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能够在跑道上尽情奔跑,是值得珍藏的年度记忆:
早在上高中时,施一公就练习长跑,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他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他曾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纪录。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学毕业5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而重新迷上跑步始于2018年,更准确地说是在施一公获任西湖大学校长的第二天。几位教职员工因共同爱好“成立跑团”,之后施校长便一发不可收拾。
施一公还通过跑步瘦了10多斤,他的手机跑步软件显示,今年上半年以来他就跑了近900公里,俨然“跑步重度爱好者”。现在的施一公院士身材保持良好,清瘦而肌肉结实,一看就是跑步高手
如今,跑步已成为他最大的业余爱好,运动鞋成为他身上的“标配”,平均每周要跑二三十公里。跑完心情特别好、精力更加充沛。
对于这位院士来说,跑步早已融入了他的生活方式,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只要PM2.5读数小于100,他就在校内跑上几公里,平均每周要跑二三十公里。他不仅自己跑,还带着团队跑。
谈及跑步和科研的联系,施一公认为:“马拉松比赛毕竟还有终点,科研生涯是没有终点的,永远是可以往前走。如果这样看,全马不管多累,到终点了还是可以享受一下。”
在施一公看来,跑步不仅是健身,更能让人思维敏捷、提高效率,长期益处很多,而且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