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被称作一种‘用脚下棋’的游戏,也要制定战略战术,时刻谨小慎微的向前推进着,因为一步不慎就极可能会满盘皆输。可能不少跑友认为,马拉松赛主要靠的是个人训练水平,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就可以取得好成绩,但对于高阶跑者和专业运动员而言,为了在比赛中争夺名次,制定合适的战术应用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越专业且水平越高的人,制定的比赛战术会越系统明确。
上一期的马拉松参赛技巧主要介绍了三种战术跑法:跟随跑法、领跑法、独自跑法。不知道各位跑友们还有没有印象呢?聊完战术跑法,今天我们再来聊一下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三种节奏策略:匀速前行、前程冲刺、后程冲刺。
顾名思义,“匀速前行、前程冲刺、后程冲刺”是在全程不同里程阶段配速上的策略调整。按照正常情况下人体能量存储消耗的情况,相信绝大多数跑友的全程配速都会是前半程快,后半程慢。
由于耐力的不足导致的整个赛程中体能消耗越来越大,掉速情况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强。在跑马过程中,慢抽搐肌肉纤维疲劳时,身体就会自动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快抽搐纤维,跑步效率也会跟着降低。所以对于大部分跑友来说,如果前半程不跑快一些,后半程也没有力气再加速了,但有了前半段的缓冲时间就能帮助你在目标时间内完成比赛,所以前快后慢的跑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节奏策略。
但这种方法对于专业的运动员来说就是真真正正的策略了,而不是因体力不支被迫去选择。与30年前甚至60年前一些著名马拉松运动员所采用的战术相比,对那时的运动员们来说,从比赛一开始就努力超越并领先对手的做法是很常见的。
20世纪50年代的吉姆·皮特斯(Jim Peters),60~70年代的罗恩·黑尔Ron Hill)就是凭借这种方法获得了不少大型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弗兰克·肖特(Frank Shorter)就是采用一种与之类似的富有侵略性的方法夺得了1972年奥运会冠军。他的比赛战术包括:在比赛之初就开始冲刺,然后设法在比赛的剩余时间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肖特的战术目的就是给予自己心理和生理上的优势:战胜对手赢得比赛才是唯一要紧的事情。靠这种方法赢得马拉松比赛十分困难,因为有时候你很难将比赛之初的速度一直保持到最后的终点,而且打破比赛纪录的可能性也比较低。
即使这样,“前程冲刺”夺冠的实例仍然存在,比如在1982年的伦敦马拉松赛中,休·琼斯(HughJones)一路领先,最终获得比赛冠军;1985 年的芝加哥马拉松赛中,史蒂夫·琼斯(Steve Jones)创下了2小时7 分13 秒的世界纪录,并且他的前半程只用了1 小时1 分43 秒。
相对于前快后慢的前程冲刺策略而言,后程冲刺则是一种更考验选手耐力的方式,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惯用的比赛方式,对于普通跑者很难实现。后程冲刺即在比赛的大部分时间中都保持均匀速度,然后在接近终点时加速。这就是20 世纪90 年代一些著名马拉松运动员所采用的一种策略,其中就包括选手耶林多·博尔丁(1988 年奥运会马拉松冠军), 墨西哥选手迪奥尼西奥·赛龙(1994~1996 年曾连续3 次获伦敦马拉松赛冠军),西班牙选手马丁·费兹和阿贝尔·安顿(Abel Anton),他们两人都曾获得过20 世纪90 年代世界马拉松锦标赛的冠军。
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马拉松比赛中,埃鲁德·基普乔格前半程保守跟随第一集团只跑出了1小时6分钟的成绩,而后半程却跑出了1小时2分的高水平,最终他凭借2小时8分44秒的出色成绩获得冠军。
匀速前行的难易程度介于以上两种策略之间,这样的节奏只要有一定的跑量累积和比赛经验就完全可以做到。当然,想要达到比赛时的匀速,平时的训练中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LSD训练、耐力训练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足够强大的耐力才能能保持全程匀速完赛。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