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牧马放羊,逐水草而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游牧文化。畜牧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他们养殖五畜(马、牛、绵羊、山羊、骆驼),尤其对马的喜爱,已经融入了血液中。蒙古族是世界上养马最多的民族,蒙古人的生产、生活、交通运输、行军打仗都离不开马,被誉为“马背民族”。
蒙古马产于蒙古草原和蒙古高原。三五百称之为一群,每隔三四年分一次群,强健的公马带领众多的母马繁衍生息。
蒙古马和蒙古人结缘太深,蒙古马堪称蒙古人的朋友、伙伴甚至家人。蒙古族被称为马背民族,十三世纪初叶,蒙古民族从大分裂走向了大统一,这个时代被称为“蒙古马时代”。而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一套科学的养马、套马、驯马、用马的生产技术,并且根据实际需要和马本身的条件能训练出各种用途的马。
蒙古民族喜爱马,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性
蒙古马与蒙古人一样,生活在冬季高寒夏季高温地带。它在暴风雪中驰骋如飞,烈日炎炎中行走如流。它有耐寒耐热的奇特本领,因而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性。蒙古马体小而又灵活,眼疾而能避险,矫健而有力量,敏锐而又迅捷。
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军进攻或退守中,只要蒙古马一马当先便万夫难挡。蒙古马为蒙古大军赢得了时间,使成吉思汗的战事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在激烈的战斗中,蒙古马食宿简便易行,围追防范能力特强,体力恢复极快,在战争中始终保持健壮的体魄和充沛的力量。
古代蒙古帝国的驿站是“通达边情,布宣号令。”驿传任务非常艰巨。这种艰巨任务,主要是靠蒙古马来完成。每个驿站均备有蒙古马群,一旦驿传号令或圣旨下来,驿传者不分昼夜飞身上马。有时恶劣气候使驿传者在破云除雾爬山涉水中迷失了方向。但驿站传者只要暗示好乘马,任马由缰,乘马便会不失时机地将驿传者带到目的地。
(2)蒙古马的智慧和机敏
古代蒙古大汗、王公贵族都喜欢围猎,如今许多地区仍保持着围猎习惯。这实际上是一场蒙古马竞技表演和准演习。凡参加围猎者均要骑一匹精良的蒙古马。在围、赶、追、吓、堵、埋伏等围猎中,需要蒙古马与主人卓越的配合,否则不仅不能获取猎物,主人稍有不慎或乘马有所闪失,便有中枪弹、箭、布鲁(打猎工具)和野兽反扑的危险性。
围猎者要想尽情发挥围猎的真正本领,那是绝对少不了蒙古马的智慧和机敏。蒙古马不仅善解主人用意,更懂得围猎的奥秘与要领。在这一点上,蒙古马有惊人的记忆和超常的灵活性。主人在瞬息万变的围猎场上,有些难以精确预料的东西,这时便由蒙古马替主人加以补救而化险为夷。古代围猎者将自己的猎马视如生命视如神灵。
(3)蒙古马通人性,对主人竭尽忠诚
它最有忘我的情感,遇事主动承担风险。十九世纪的蒙古族大作家尹湛纳希从外地返回家乡的原野上,不慎落马昏厥过去,这时有两条狼扑了过来。尹湛纳希的乘马高扬四蹄和鬃尾与两条狼展开了殊死搏斗。尽管狡猾的两条狼轮番进攻,乘马以一对二出一身大汗,但它仍然寸步不离主人。最终挡住了两条狼,迎来了尹湛纳希的家人。
(4)蒙古马亲情很重
它多年乃至到死都能准确认出父马母马与兄妹马并保持亲密的家族关系,有的马离群多日回到家族中间,以互咬鬃毛来表示亲热。蒙古马从不与生身母马交媾,因而蒙古人称马为义畜。蒙古马在动物中是最洁净的,它喝的是河水、湖水、井水,从不喝死水和脏水。吃的草也是找新鲜的,有时宁肯挨饿,不吃腐烂变质的草。在家畜中马的寿命最长,最高能活六十岁。蒙古人对马的年龄计算以双岁为一岁,如三十三岁马实际已是六十六岁。
鉴于以上的原因,蒙古人对蒙古马非常珍爱,对众多的蒙古马的习性和爱好了如指掌。按照蒙古马的毛色和雌雄不同,分别给予爱称和昵称。蒙古马群中大致分为红色(又分为枣红骝红)、白色、黄色(又分为金黄米黄)、黑色、紫色、棕色和斑马。按此毛色特点,许多蒙古小孩都能准确无误地讲出马的爱称和昵称。
蒙古人从古至今对乘马爱护备至,乘马用具也格外考究。如马鞍上镶嵌金银饰品,镂刻美丽图案的花纹。乘马中分颠儿马和走马,走马尤其受欢迎。走马价值连城,许多富户不惜重金购买走马。走马速度快,跑起来平稳,主人如同坐轿一般,赶远路更显走马之可贵。如今蒙古马已走出草原走出国门,到众多国家落户。
蒙古牧人忌食马肉。马后都将埋葬,以示报答马对主人的一片深情。生过十个马驹的母马和年久的种公马,蒙古人视为他们的“功臣”,给予特殊待遇,马鬃系上色彩鲜艳绸缎条,以区别不同于一般马。这两种马不但不能宰杀,死后还要厚葬。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