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运动吧少年》节目组来到江苏启东拍摄,空闲时间,林丹没有闲着,像往常一样,跑去健身房,锻炼了一个半小时。
就算那天宣布退出国家队,在发布微博之前,他还是不忘去健身房。
“前段时间,赞助商给我发了马拉多纳与罗纳尔多在街上走路的合照,他问我‘以后你会这样吗’,我回‘应该不会吧’(笑)。”
角色和生活节奏的转变,没有让林丹失去自我约束。下场后的他,还原了最真实的自己。
适应
《运动吧少年》是林丹在退出国家队后亮相的首个综艺节目。
这不是他第一次受到综艺邀约,以前他偶尔会在某一个综艺的某一集中作为嘉宾出现,其他的邀约都会推掉。他并非排斥尝试,而是担心外界的质疑声。
“因为之前我还没有退出国家队,训练和比赛很多,确实没办法参加那么多综艺节目,之前参加都是一期,这次综艺是完整录完一整季。而且之前参加太多综艺也会被别人说不好,只要运动成绩下降,就会有人说你不好,这个很正常,说你‘现在不训练去录这个’。”
现在退出国家队,林丹无需再为此担忧,但他坚持认为参加综艺并不是自己未来生活的主旋律,“我会慎重地考虑自己会去接受什么东西。很多节目也是要看喜欢与否,能否接受,如果我不喜欢,即便我去参加了,表现得状态也不会那么好。”
2个月前,他收到了《运动吧少年》的邀约。光从名字来看,是与体育沾边,但内容如何,他摸不准,和工作人员通话许久才搞清楚。
工作人员对这个综艺的叙述吸引了他,他没有犹豫,点头答应,“一群少年在一起,在场上对抗,我很想看看效果如何。”
在选定战队队员之前,三个维度(力量、敏捷、速度)的队员各自进行PK,有的要拔重达100公斤的铁杆,有的则要在悬置着的魔方上“占领”位置,难度不小。
林丹恐高。纵然是受到敬仰的“超级丹”,但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里,他也会怯场,“到高空去比赛的那个项目,我认为自己的实力也不是特别强。”他还专门询问了工作人员,自己作为领队是否要出场,“虽然在国家队很多年,但有些项目我也没有尝试过。”
退出国家队后,林丹受到的关注并没有消褪,众人将目光聚焦于他在《运动吧少年》节目中的表现,期待林丹呈现不同于赛场的一面。
他也曾预想过节目播出后的效果,也会在意自己在外界眼中的形象,“会有一点担心,担心呈现出来不会是那么好的效果。”但他并不会像很多艺人那样关注节目剪辑这个部分,而是交给了自己的团队。
“我的团队很关心这个,怎样剪得更好。我为什么愿意来,就是因为这个综艺和体育有关,无论真人秀是怎样的,体育都是很真实的一面。”
感性
在上周六播出的节目中,林丹与张继科对一名少年的选择持不同的看法,成了那期节目的焦点。
当少年选择实力最强的对手展开PK、最终落败时,张继科认为:“你去挑战一个这么强的对手,一定困难很大。竞技体育最重要的是要赢,不能为了一时的冲动,丧失前进的机会。”
林丹则抛开胜负,支持少年“任性”的决定,“少年不冲动,那什么时候冲动。竞技就是你可以击败我,但无论你击败我再多次,我都想要击败你一次,否则就不叫竞技了。”
7月23日,再次回到这个话题时,林丹对新浪体育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所有热血的少年,肯定都想挑战最好的,赢一个比你弱一点的,其实你也没有什么好吹的。但输给了最强的对手,也不丢人。”
他并不认为自己与张继科站在对立面,也没有反驳张继科的观点,“我没有认为他说得不对,竞技体育的标准是要赢。但这种战略是在两个人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但明显存在差距的情况下,毫无疑问,他就是想挑战最好的对手,我输了也不丢人,学到了很多东西。”
他继续补充了自己的观点,“如果他有前三名的实力,肯定会做出更合理的选择,但他们了解自己真实的状态。而且他才22岁、23岁,这么在意一场输赢干嘛,以后还有好多事情要做。”
告别了自己熟悉的舞台,林丹的眼里不再只有“胜”与“负”,看到踌躇满志的少年们,他能感受到他们“燃”的状态。
看久了,他也会变得感性起来。相比没有任何波澜就能拿到晋级资格的胜利者,他更欣赏以弱胜强的例子。
“33个少年里,有的人确实没从事过体育训练,但他一直在坚持,这一点蛮感动我的。倒不是说那种最终赢下来的、留到最后的(不好),我反而只是觉得他很棒,还不错。”
他记得一名叫徐洋的少年,职业是演员。“在之前的训练中,他和队友从没有办法完成训练。训练的时候,他完成了,却输了。上肢力量已经透支,一直拉不住杆子掉下来,但他还是会跑过去,这个过程感染到我,我觉得这就是体育精神。冠军只有一个,但体育精神可以属于所有人。”
他看到这一幕,也回想起职业生涯中经历过的一场经典比赛——2011年世锦赛决赛对阵李宗伟。
“其实那次比赛,从他第一场球开始,到决赛相遇前的比赛我都有看,特别是半决赛对阵陈金,他以2比0干净利落地赢了。那个时候他状态非常好,决赛一路领先我,并不是说我状态不好,而是那一次他状态非常好。我内心有很大的压力,比赛中我没考虑那么多,要用最大的能量和他抗衡。”
那场比赛,林丹笑到了最后,究其原因,他赢在了自己的“坦诚”,“我敢承认他的状态要比我好,我承认完,就能摆正好位置,去冲击他,才能把所有技战术的东西展现出来。”
走上赛场的那一刻,林丹将一切心理波动抛诸脑后,无所畏惧,“真正害怕的时候都是赛前,比赛开始前会忐忑,比赛开始后、0比0时也就不会紧张了。”
真实
职业生涯,林丹留给众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无数次夺冠,还有桀骜不逊的性格。在赛场怒摔拍子,也成了他的标签之一。
他承认自己的脾气不算很好,“我讲究效率,一分钟要做完的事情,如果拖到10分钟我就会非常不高兴、不爽。”
林丹回想起摔拍最多的2008年,“我摔球拍是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希望可以练得更好一点,打得更好一点,如果没做到就会控制不住情绪。因为在家门口参加奥运会,压力比较大,每一天我都希望自己能再强一点。”
他对新浪体育透露,参与了这次综艺录制对自己一个方面有所帮助,“录这个节目磨练了我的耐心,一录录到凌晨,单单我自己着急也没有用,所有人要一起完成录制。慢慢地,我的耐心就会变得更好,很多事情不会太着急了,虽然我很讲究效率,但在录制节目这件事情上也不会太着急了。”
在教练、队友眼中,林丹是立体的。场上的他追求完美,场下的他其实个性随和。与他相处了10年的主管教练李志锋对新浪体育说:“林丹讲义气、讲情义,有很多小兄弟一直陪伴着他,他对待小兄弟向来也是很慷慨的。”
听完新浪体育的转述,林丹开始剖析自己,“我的脾气不好,并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我不会因为对手打得好而发脾气,我会想跟他继续打下去。”
他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自己?“生活中的我和在场上确实不一样,我很愿意和大家聚在一起,吃饭,聊天,开玩笑。我私底下挺幽默的,其实大家都不知道。”
离开国际赛场的日子,没有了高强度的训练,林丹对自己身体管理要求依然严格,每天都会运动1个半到2个小时。不去健身房的时候,他喜欢和朋友一起踢球,在羽毛球上孤独惯了的他,在足球场上却喜欢和队友打配合。
算下来,他最“孤独”的时刻应该是在赛场上,“我5岁开始接触羽毛球,9岁离开父母去体校,甚至到现在,我基本上都是过集体生活,几乎没有一个人出去吃过饭、逛过街,最多自己一个人开车,最少最少都是2个人。这么多年的集体生活过下来,我喜欢热闹的氛围。”
有时候他回到家吃饭,还没吃上几口,好友就纷至沓来,大家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聊着,这是林丹享受的状态。
但此刻的他,也追求另一种状态——走出舒适圈。
退出国家队后的日子,林丹会花一部分时间在羽毛球方面,这是常规操作。但同时,他也想有新的突破,“我想尝试一些新鲜的,没做过的,也挺有挑战性的,这样我才能有动力和状态。”
他要追寻的不是随遇而安的状态,恰恰相反,“在我有不安感的时候,其实反而比较容易把我状态调动起来。如果现在做羽毛球,因为比较熟悉,我就会觉得还好;如果让我做其他事情,我会想自己能做好吗,会担心,会紧张,才会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准备。”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