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古代先民也赋予了马与众不同的神话性

司马进宏
导读 马为六畜之首,早在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就曾发现过马的骨骼,证明先民在此时就已开始了对马的驯化和饲养。同时古代先民也

马为六畜之首,早在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就曾发现过马的骨骼,证明先民在此时就已开始了对马的驯化和饲养。同时古代先民也赋予了马与众不同的神话性,马有龙气,这是其他家畜不能比拟的。

《说文解字》上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在中国古代马和龙总是同时出现,将马和龙混称,在古人心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相传,远古伏羲之时,黄河出现龙马——龙头马身的神兽,马背旋毛如星,组成一幅图,称为河图。伏羲心有灵犀,按照河图上的自然数,创造了八卦。八卦乾、坤、坎、离、震、艮、巽、兑,表达对于世界的抽象;阴爻阳爻的组合,表达对于数学深奥的认识。

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易经》:“乾为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

汉武帝刘彻的《天马歌》:“太一贡兮天马下, 霑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唐太宗李世民的《咏饮马》诗,也是直接把马比作龙。“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饮马的各种动态,跃然纸上。

在西游记中,白龙马原来是西海龙王敖闰殿下的三太子,名敖烈,被观世音菩萨点化,锯角退鳞,变化成白马。

中华民族的尚马传统源自远古时代农业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流、渗透和互补,远古华夏民族向游牧民族学习到的重要内容之一,或许就是对马的重视和使用,即驯化马作为交通、生产和征战的工具。

正是因为马的重要性,马才被人们神话,将马与“神”、“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龙、马之所以相提并论、混而为一,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不无关系。

《山海经》记载的远古时代图腾的神祇中,有很多都是“马”的神祇,“人面马身”“马身龙首”“马身鸟翼”“马状无首”等形象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在甲骨文中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

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当代民俗学研究专家秋浦《说龙》一文谈到:“除了蛇的躯体以外,我们如今所见到的龙的形象, 还具有其它一些动物的特征,如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鱼的鳞和须,兽类的四脚,狗的爪等等。”

可见马的形象在龙形的构筑中占有突出的位置。所以,而后人们常常把马看作是人类的吉祥物,并将龙马精神放在一起推崇。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