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奥运推迟,许昕言简意赅地说 :“时间和年龄都不会成为我冲击奥运梦想的阻力。”
没有什么能成为一个成熟男人为家庭、为梦想、为祖国去奋斗的阻力。当我们重新翻开许昕的成长故事,这个乐观开朗、言出必行、充满创造力的直板少年,骨子里似乎从没有过改变。
长于徐州,成于上海
5岁——幼儿园的游戏,乒乓球的启蒙
许昕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班里来了几个老师,组织小朋友们做游戏,许昕跑得最快,反应最灵敏。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一个测验,在他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已经被徐州市少华街小学的老师挑中。这所小学的乒乓球队在当地挺有名气,许昕从此拿起了乒乓球拍,“但当时的想法只是让我打球我就打呗”。在母亲罗永红的记忆中,小时候的许昕每天回家都要讲很多学乒乓球的趣事,有时候吃着吃着饭突然把碗和筷子一放,做几个新学的发球动作,边讲边比划。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许昕去徐州市体校打球,那段日子里罗永红记得最清楚的是许昕不用接送了,开始自己骑车上学,自己去体校打球,晚上自己回家,非常独立。
上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许昕去了南京,被体校推荐到江苏队,当时在南京负责青少年训练的汤志贤教练一眼就相中了那个天赋很好的少年。“当时我去队里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刻,队里有9张球台, 许昕在第5张,接发球时一碰就是一个短球,手上的感觉特别好,因为当时摆短这个技术对小孩来说是很难的。我当时感觉他手上感觉好,打双打不成问题,一个想法冒在我脑子里 :江苏队的梯队建设不缺后备人才了。”真正让汤志贤觉得这个小孩与众不同,是在看到他打比赛以后,“许昕的特点是对比赛特别感兴趣,一到比赛就全身是劲儿,而且他不会随便放弃,这个是他从小的习惯,很少有遇到困难就放弃的时候”。2001年业余体校的南北总决赛, 还在江苏打球的许昕说他要打进前六名,汤志贤和其他几个教练都觉得很搞笑。“他队内比赛都很难打进前六,我们根本没把他说的话当回事,结果那次比赛在我们谁都没给他做过场外的情况下,他真的打了第六,这件事给我的震惊很大,这场球之后, 我才真正关注许昕”。
12岁——闯荡上海滩
后来,许昕跟随汤志贤教练来到上海,进入曹燕华乒乓球学校继续学球。曹乒当时的条件挺艰苦,训练馆没有空调,夏天的时候室内达到44度。2002年上海市运动会,由许昕、胡冰涛和尚坤组成的曹乒队获得全部8个项目中的 7 枚金牌,这 7 块金牌燃起了曹燕华建立一线专业队的念头。2003年9月,许昕正式成为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一线队伍中的一员。
多年后,汤志贤再次谈起许昕时感慨道 :“许昕能够走出来非常不容易,尤其刚来上海,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到哪都一样,当初不行,做这个决定的时候肯定看不到今天的样子。江苏省当时要让许昕进队,很多人可能就满足了,但许昕家就一直选择在上海。现在许昕能够成为国家队的成员,背后不知道有多少个岔路口,走错了一个,或者哪个因为不坚定而错过了,都没有今天的许昕。”
即使是天才少年,成长道路上也必然少不了汗水与努力的堆积,少不了每一次抉择时的坚定,少不了面对“选择题”时的担当。一个个坚决的选择和坚实的脚印,都造就了现在的许昕。
进国家队,
在每一次比赛中收获不一样的成长
19岁——成为世界冠军
2006年2月许昕进入国家二队,10月便进入国家一队。当时秦志戬就问他 :“你近期的目标是什么?”许昕回答:“2009年全运会跟大力一起拿全运会双打冠军。”秦志戬接着问:“你想过2007 年世乒赛能参赛吗?”许昕直愣愣地说:“没有。”但2007年的世乒赛许昕真打上了。到2009年的时候, 许昕实现了自己当年的愿望,和王励勤一起获得了全运会双打冠军,接着他被选入世界杯团体赛阵容。
说起世界杯,许昕第一反应是决赛他只打了一场双打。比赛前刘国梁问他:“你决赛跟他们打感觉怎么样 ? ” 许昕回答:“ 跟柳承敏 , 我赢了; 跟朱世赫,我也赢了;跟吴尚垠没打过,但是他打左手的能力比打右手要稍微差一些。”刘国梁再问:“你觉得你打什么位置好?”许昕回答:“都行。”许昕当时的意思,不是打谁他都无所谓,而是感觉这三个人我谁都可以赢。“但是在教练眼里,可能我这么回答属于没有特别强的欲望想打前两场,最后我就打了一场双打。所以那个世界冠军,赢下来我也没怎么兴奋”。
2009年许昕的成绩有目共睹,队内大循环打得生龙活虎,得到刘国梁“让我看到了希望和惊喜” 的高度评价,为自己争取到了队内主力的位置;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就收获一枚双打银牌 ;紧接着是全运会男双冠军,世界杯团体冠军,亚洲锦标赛男团、男双冠军,东亚运动会男团、男单、男双冠军。
许昕觉得2009年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听到别人的表扬,学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批评的声音反而能牢牢记住,这跟以前他的性格正相反。
20岁——体会没有机会上场的“打击”
许昕说自己不是那种会因为在决赛中输球而崩溃的人,比起输球,不让他上场对他打击更大,这意味着连输的机会都没有,这对许昕而言才是崩溃。许昕一直对莫斯科那场决赛耿耿于怀,记得当时采访他的时候,他就来来回回说“没上场”这句话。“我总在想,如果我真到决赛场上输了,我并不怕那个阴影会跟着我很长时间,而是更怕最后没让我上场, 这个阴影会影响我更长。”
从莫斯科回来打联赛的许昕完全不在状态,他说那段时间自己就像在梦游,满脑子都是没能上场的世乒赛决赛。“我脑子就根本想不进去打球,就是在想世界比赛没上场,想着怎么第一个打出来,最后没上。也可能因为第一个打出来,那种心态不一样, 像马琳熬了四次,一直在输,最后赢了。其实机会也是在我手中,也没把握住吧,公开赛上那俩外国人是不能输的,让教练感觉我不够稳定。”整个联赛期间,许昕一直在这样反反复复琢磨,整个人都非常迷茫,好像不是那个人们印象中潇洒自信的小伙子。好在亚运会前的封闭训练期间,许昕从梦游中醒了过来,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摆脱了迷茫,开始重新振作备战2011年的直通比赛。
21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1年,队里春节放假,大年三十回家,初二许昕就赶回北京恢复训练。“其实早训练并不是主要目的,就是想让自己心态积极一些,有意识地去鞭策一下自己。”这顿鞭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四站公开赛获得两站冠军,将队内好手赢了个遍,还4比0赢了主要对手波尔。
许昕当时在微博上说 :“谁跟马琳住,谁能拿冠军。也邪门了,陈玘和马龙拿冠军的时候也是跟马琳住同屋。”同样是打直板,许昕和马琳有很多话说, 很多事可以探讨,很多经验可以学习。虽然拿了两站公开赛冠军,是刘国梁眼中公开赛打得最出彩的人,但是许昕对于自己的成绩却不满意,“你看我第一站拿了冠军,第二站就输了;第三站拿了冠军,第四站又输了。虽说输的都是自己人, 但确实是拿了冠军以后,气绷得可能就不像别人那样紧吧”。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一种进步。许昕觉得这次自己又长大了一点。
许昕就是这样,有时候觉得他漫不经心,嘻嘻哈哈的,但是比赛时总能打得最出彩 ;有时候觉得他是人来疯,又有时候觉得他是少年老成,什么都算清楚了。总之他还是小时候那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小孩,这一点从未改变过。而看着他成长的人们,即使许昕输球了, 也不会对他失望,因为知道他总会在以后的某一个时刻赢回来,在他身上,总能看到希望。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