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似乎在另一个赛场上依旧怡然自得

徐离勇霞
导读 退役之后,有关林丹的新闻还是源源不断,他从未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他似乎在另一个赛场上依旧怡然自得?人到37岁,再出发的那一刻,面对前

退役之后,有关林丹的新闻还是源源不断,他从未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

他似乎在另一个“赛场”上依旧怡然自得?

人到37岁,“再出发”的那一刻,面对前途的未知,他是否也会彷徨与担忧?

在林丹接受新浪体育的这次专访中,也许你可以找到答案。

都市女白领的愿望

退役后,林丹暂时与家人定居在了厦门。

这个地方距离林丹的老家龙岩并不远,和父母相聚更容易。更重要的是,林丹喜欢厦门海滨城市的生活节奏——悠闲。

有工作时,他飞往各地,是众人熟悉的林丹;忙完后,他会尽快回到厦门,卸下“外衣”,做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

他的儿子小羽现在4岁了,已经上幼儿园了。退役后在家,无需每天早起训练,上午得空,林丹就会把儿子送到幼儿园。

晚上,他又会准时准点地站在幼儿园门口,迎接儿子的出现。

在接送儿子的过程中,免不了会与其他家长打照面。

家长们会露出稍显惊愕的表情,那个以前只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人,来到了现实中。

但大家不熟悉,只是点头之交,彼此之间保持着距离。

“一开始大家互相之间都没有怎么太说话,我不主动打招呼,他们也不太敢和我打招呼。”

后来,林丹成为了主动打破沉默的那个人,他与其他家长偶尔也会闲聊几句,交流一下育儿经。

一来二去互相之间熟络了,便会相约在周末带着孩子一同出去玩。

如果不巧自己与谢杏芳都得出差,林丹会略带歉意地拜托其他家长帮忙接小羽放学。

退役前,林丹的父亲角色,舞台只限于电话视频或短暂的住家时间。现在,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更生活化。

不仅仅是带娃,林丹在其他方面也开始向普通人过渡。除了运动之外,现在他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和好友相约在厦门街边大排档吃海鲜。

世界冠军林丹坐在小板凳上,穿着短袖、短裤,扯开嗓子与朋友吆喝着,吃完东西把壳直接吐在地上(大排档的文化)。

“这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不在国家队,不需要高高在上,我可以和每个人都相处得更好。”

林丹承认,退役让自己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他无需再为场上的每一分斤斤计较,也不用再为技战术的改变而殚精竭虑。

他不再被胜负牵扯,也摆脱了与年龄、自然规律长期斗争的紧迫感。

林丹发现,退役不仅是自己的事情,也与身边的家人息息相关——谢杏芳不用在百忙之中还抽空看自己的比赛,也不用在自己落败后需要立马思索要说出哪些宽慰的话语。

父母也是轻松了,再也不用担心儿子会否受伤,之前欠下的天伦之乐也可以在今后慢慢补回来。

生活节奏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变,但林丹对自己的身材管理却毫不放松,甚至比专业队时期更要求严苛。

他每天都会去健身房报道,每周都会在跑步机上跑2次5公里,而且会给自己限制时间。他不希望自己真正地“放飞自我”。

“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千万不要长胖,一定要让别人觉得我的状态非常不错,这是我对自己的最低要求。”

他坦言现在自己对饮食、每天的称体重等环节都会比在国家队时更在意。

“因为现在每天训练强度不会像以前那样,所以我吃东西会非常在意。”

林丹的这一愿望,和都市白领女性们的祈祷,倒是相当吻合。

告别不了小白球

去年7月4日,林丹更新微博,宣布自己决定退出国家队。虽然林丹表示自己可能会参加今年的全运会,但在外界看来,这则声明也基本上宣告了林丹的退役。

如今,距离林丹退役已经过去了半年的时间。初入职场的他是否适应?是否已经找到了新的定位?他对新浪体育道出了心中愿景。

“我们现在正在慢慢地、努力地去尝试,可能步伐会慢一点,会稳一点,我觉得没有关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能把自己想做的东西更有效地做出来。”

他的第一步还是设定在羽毛球领域里,在广东的两座城市中分别举办了“林丹杯”与“丹挑”两个系列业余赛事。

作为发起者,林丹参与了整个赛事的筹划、运行过程。

搭建场地时,他会提前来到赛场,跟工作人员交待细节,立志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业余赛事趋向专业化。

林丹对赛事的成功很自信,“用了我自己的名字,我肯定要全身心、甚至超过100%的精力去做好。

“去年有疫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团队其实还是做到比较好的赛事规模与质量,可能很多来过现场的媒体记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规模办全国锦标赛甚至职业赛事都绰绰有余。”

他珍惜自己在赛场上打下的荣誉,也珍惜品牌效应,同样也珍惜前来参赛的业余球迷对他的信赖。

林丹坚持认为,参赛者水准并不一定要与赛场质量成正比,所以,在决定举办比赛之前,他就已确定了办赛的宗旨——

“将专业的比赛场地,搬到业余赛场。”

许多知名运动员通常都会将“退役后生活”的起点定在自己属于的领域上,林丹也不例外。他和羽毛球之间的羁绊太多,他也割舍不掉对这个项目的眷恋。

“羽毛球给我太多太多。”

同时,他也做好了接触全新领域的准备,比如综艺。

退役后,林丹打破常规,第一次在一个综艺节目中担任常驻嘉宾。那个综艺名叫《运动吧少年》,是个泛体育的综艺节目。

他驻扎在这个综艺节目3个月,每2个星期就会录制一次,持续3、4天,很多次都会录到凌晨。

这对生活极为规律的林丹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有的人认为林丹参加综艺是想拓宽道路,增加曝光率。

回应这个问题时,林丹还是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不管是综艺,还是其他事情,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

他坦诚,未来如果有综艺邀约,他还是会衡量利弊,“不是任何一个综艺邀请我就上,如果我觉得不好,我就不会贸然去做。”

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期,林丹涉猎的广告数量在体育界内实属顶尖行列,同样广告带来的收入也曾让他多次跻身福布斯中国体育榜单。

在决定退役时的那一刻,林丹似乎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广告邀约也许会减少,他认为这个时候自己必须摆正心态。

“退役前和退役后,(境遇)肯定会有一些变化。”

实际情况还不错。谢杏芳这两年在商圈的发展,自然也会对林丹有一些帮助。前段时间,夫妻俩一起代言了一个广告。

在创立了母婴品牌“杜芬”后,谢杏芳成为了商圈新贵。

她以贤妻良母、个性独立的两个标签吸引到广告商青睐,前段时间,她又接到了一个有关厨房品牌的广告。

林丹丝毫不介意妻子的“风生水起”,他甚至开玩笑地说道:“她出去挣钱,我在家带孩子也没问题(笑)。”

他认为,现在自己的这种豁达心境得益于阅历,“我现在37岁了,经历了很多事情,会让我越来越成熟,所以我不存在大男子主义的状态。”

当然,他也承认,妻子在商圈崭露头角,也是在帮助他自己开拓一条新的路——未来他可能也会进驻商圈。

冷酷与柔情

不可否认的是,世界羽毛球迄今为止,林丹是战绩最显赫,也是最成功的选手。

两轮全满贯的背后,有他的努力、天赋、霸气,还有他在面对竞争时的冷酷与理性。

《运动吧少年》录制时,除了林丹之外,节目组还邀请了张继科与傅园慧两位体育界的流量明星。这是有关“少年”的竞技比赛,同样也能在竞争中折射出三位嘉宾的性格特征。

在团队比赛落后时,林丹显得尤为冷静内敛,也甚少将自己在赛场上的个性展现在“少年”面前。

“我私底下很要强。但我知道这些‘少年’,他们很想表现得好,在节目播出后,这个舞台可能是他们成功的一个机会。

“他们越是想抓住机会,压力越大。我不希望我在他们面前表现出特别急躁,或者是多么想要取胜,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

节目中有淘汰环节,他率先淘汰的是同为羽毛球选手的董浩然。许多人不解,认为林丹不讲情面,他却有自己的理解。

“这就是游戏规则,有人来就会有人离开,我要为我们队伍最终的战绩负责,肯定是会有人离开。我会淘汰实力没有那么强的,或者身体上有伤病的人。”

这一幕恰恰映照了林丹此前20年的生存环境。在竞争激烈的国羽中,林丹熬走了师兄,又熬走了一批师弟,长期在金字塔的塔尖屹立不倒。

“竞技体育没有什么柔情可说,所有的冠军都是需要硬着头皮走下去,心一软就没有了。你不需要别人可怜,你也不需要可怜别人,成功必须要硬性。”

“我也是看了一代又一代的师兄、师弟离开,说不难过也难过,但既然我要成为职业运动员、我要拿冠军,我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强,不被淘汰。”

年轻时,他时常对自己这么说。北京奥运会时,他在队中的好兄弟文凯是他的陪练。林丹夺冠,文凯也有一份功劳。

后来,文凯退役了。又来了新的好兄弟,绝大多数都在比林丹年轻的岁数,告别了赛场。

没有人能真正地对这种复杂的情愫感同身受,林丹几乎从未在公众面前流过眼泪,但在那一刻,他的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人都是有感情的。这么多年,大家在一起生活,他们离开了国家队,我肯定会难过。我会提醒自己,如果我不够强,有一天我也是要离开的。”

林丹也敌不过自然规律,他还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选择了离开国羽。他的球迷怅然若失,甚至认为国羽将自此失去“巨星光环”,不再有明星效应。

听到这个观点时,林丹忍不住笑了,“一定会有下一个榜样出现。但如果要和职业生涯20年的林丹比,可能他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需要一点点上天给的运气,两届全满贯不是想拿就拿,最好的时候赶上所有重要的比赛。”

日前,东京奥运会能否举办的话题再次被热议,林丹也有关注这个话题。如果东京奥运会无法举办,对国羽男单来说会是一次打击吗?

林丹回应道:“这个难题可能不只是国羽需要面对,对其他队伍的运动员也会有影响,很多运动员想打完这一届奥运会后就退役,确实没有办法。”

他也在这次专访中寄语年轻队友,希望他们时刻做好准备:“我希望年石宇奇、陆光祖、黄宇翔还是要尽可能地保持好竞技状态,疫情肯定会过去的,比赛肯定会回来的。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