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蒙古马鞍有关的蒙古人民习俗

潘桦广
导读 在当代内蒙古地区,除了成吉思汗陵马缰白宫祭拜,各地还保留着不少与马鞍有关的习俗,也就是说,蒙古马鞍实际上已经完全融入了蒙古民族的日

在当代内蒙古地区,除了成吉思汗陵马缰白宫祭拜,各地还保留着不少与马鞍有关的习俗,也就是说,蒙古马鞍实际上已经完全融入了蒙古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吉思汗祭祀时以马鞍为对象的祭祀活动,以及内蒙古各地的祭祀马鞍的习俗,都体现着蒙古人民的精神信仰。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例与蒙古马鞍有关的习俗。

1、撞击马镫仪式: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的哈萨尔后裔很早以前就有祭拜祖先和其遗物的习俗,每当哈布图哈萨尔祭拜仪式结束后就要举行“撞击马镫仪式”。在此仪式中,一位装扮为敌人模样的骑手在前面飞驰逃遁,后面一位英勇善战的壮士带着弓箭紧追不舍。后面的壮士如果追赶到前面敌人,并用自己马镫撞击到对方马镫,发出声响,那就预示着追击者日后万事顺畅,大吉大利,如果没有追赶到前面敌人,或没有撞击到马镫,那就预示着诸事不利。

2、骑额日博乐吉

额日博乐吉可汉译为“简易马鞍”,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现在,乌珠穆沁地区现在仍然保留着这一习俗。在男孩子长到“脚探马镫手勾鞍”的年龄(约5~7岁)时,就要举行骑“额日博乐吉”仪式。仪式一般选吉祥之日举行。仪式当天,骑“额日博乐吉”孩子的长辈们,把“额日博乐吉”备到挑选好的老实马上之后,作为对鞍的供物在鞍上面涂抹些黄油等奶食品以示祝福。骑“额日博乐吉”的孩子则要换上新衣服,上马之前,要接受长辈的祝词和额头的亲吻,衣服里装上好多奶酪等食物后便可上马。上马之后,由长辈牵着马到亲朋好友家告知孩子已长大成人,可以独自策马而行。亲朋好友也会为该男孩祝福,还赠送鞍具用品,赐语祝福孩子在人生旅程中一马当先、事业有成等。按习俗,孩子会将赠品永久保存。仪式过后,该男孩即可独自骑马从事牧活了。该男孩到13、25、37岁本命年时,家父再次制作新马鞍赠与孩子,希望他继承家业干一番事业。

乌珠穆沁蒙古族牧民的男性在少儿时期,就开始独自承担牧业生产活动,是因为牧业生产的基础单位是各个家庭,牧区为保持畜群不混杂,家庭之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成为独立生产单位的每一位家庭成员,也就自然成为生产劳动力。这是牧区孩子较早开始从事放牧等生产活动很的普遍原因之一。现在,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不让孩子过早从事劳动,但作为一个仪式,即拥有一副马鞍就具有了独立性这一观念,体现了马鞍对蒙古民族具有的独特意义。

3、与马鞍有关的婚礼仪式

在蒙古民族的习俗中,女儿出嫁时新马鞍是必备的陪嫁品。马鞍的制作精度与制作样式是衡量女方娘家的经济水准。无论富裕贫困,女儿出嫁时马鞍是必备的陪嫁品这一习俗,也证明了马鞍具有的财产价值。

目前,在内蒙古很多地区还存在着在举行婚礼仪式时,新娘进新郎家时必须经过跨过马鞍这一程序。此习俗象征着新人在新生活时会幸福安康,事事顺利,也象征着踏上人生新征程的重要含义。婚庆仪式中,除了“新娘跨鞍”习俗外,还有召集“鞍屉宴”的习俗。“鞍屉宴”是在婚庆酒宴结束之后,由娶亲方表达对帮助举行婚礼的人答谢之意的“答谢宴”。女方也有举办“鞍屉宴”的,此宴也称“布隆宴”或“喜巴尔宴”等。宴会时唱的传统民歌的歌词里也体现了马鞍文化的具体内容:

“清扫的鞍屉哟

要让骏马舒服哦。

新铺的毡子哟

要让新人舒心哦……。”

“新娘跨鞍”、“鞍屉宴”被视为人生的通过或是经过仪式,即用马鞍作为过去和未来的分界线,跨过马鞍,即表示告别了过去,迈进了新的人生阶段,其中鞍屉宴还象征了新生活开始的意义。这个仪式就是人生的经过仪式。所以作为蒙古马鞍,还具承前启后的意义。

这些习俗无不生动形象地说明着蒙古马鞍作为蒙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已被深深融入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具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