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拉松赛事显露出种种即将复苏的迹象

骆宗威
导读 就在两天前,原定于10月11日举行的2020年芝加哥马拉松官方确定正式取消。至此,今年的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只剩下伦敦马拉松这根独苗还在坚持。

就在两天前,原定于10月11日举行的2020年芝加哥马拉松官方确定正式取消。至此,今年的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只剩下伦敦马拉松这根“独苗”还在坚持。

相比全球范围内马拉松大赛因疫情逐一被迫取消,中国马拉松赛事却显露出种种即将复苏的迹象——至今没有关于下半年国内知名马拉松赛事取消的消息;一些城市已经有个别小型马拉松赛事开启了报名工作;更有说服力的是,北京市体育局7月9日在官网公布了《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和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市体育局承担的任务上半年落实情况》,其中包括继续办好北京马拉松等国际重大赛事。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北马”不会爽约,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而该信号发出时间节点,也让人确定了一些事情。

7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科学有序恢复体育赛事和活动推动体育行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其中提到:2020年内原则上不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和活动。

有意思的是,三天之后,作为国际赛事的北京马拉松就官宣了“继续办好”的消息。相信有人心里会打个问号——“北马”莫不是没看到上级部门的明确指示?

这样的乌龙当然不可能发生。笔者认为,恰恰是这份“工作方案”的出炉,给了“北马”办赛的底气。

最近一段日子,赛事的重启成为世界体坛的主旋律。国外,除了法甲已经提前结束之外,五大联赛的其余四个联赛都在如火如荼的举行中。此外,各国本土职业联赛开启的消息也是屡见网络;国内,CBA已从第一阶段打到第二阶段,新赛季中超下周末就将正式揭开大幕。而各地方形式各异的群众性赛事也在慢慢陆续展开。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马拉松赛事却连一点复赛苗头都没有。为此不少跑者很焦急:为什么只有马拉松比赛不行?

个中缘由其实不难找到。到目前为止,重启的竞技体育赛事,都规模小、人数少,低流动性,便于集中管理。一场足球联赛,球员教练和工作人员,场馆人员,电视转播人员,全部加起来也就200多号人。再看CBA,所有球队集中管理、比赛,不但不存在现场观众,连媒体记者前往当地采访都只能酒店赛场“两点一线”。

但一场城市马拉松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空场进行,几乎全开放的赛道,选手、观众、城市,每一环都是比赛无法分割一部分。

42.195公里,穿越整个城市最繁华的区域,办赛者能力范围里,或许可以做到避免声势浩大的应援团,可以做到让赛道旁不出现私补……可要做到完全没有观众?这等同于要抽空整座城市,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工作方案”的出炉,多少给国内马拉松办赛者吃了一颗定心丸——在赛事举办地常态化防疫防控不松懈的前提下,在一赛一策严格落实具体防疫措施的基础上,国家已经明确允许室内赛事可以让观众进场。由此,对于风险级别更低的室外赛事来说,观众的参与也就变得无可厚非。剩下的,就是要形成一套有效的“马拉松独家方案”,让观众在现场观赏马拉松赛事过程中得到科学有效的管控。

如此一个前无古人的办赛方案做起来当然不易,但至少马拉松有了办赛的大前提。

可以预见的是,今年马拉松赛事将以前所未有的面貌示人。从“工作方案”的内容可以判断,今年马拉松的办赛特点将由以下几点组成:

其一,赛事规模将会缩小。国内城市马拉松虽然不至于像东京马拉松那样只允许精英选手参与,但大众选手的比例势必较大程度地减少,“马拉松门票”的中签率或将创下新低;

其二,去国际化。“国际化”是城市马拉松赛事与生俱来的基因,但今年的赛事几乎确定将放弃邀请海外精英选手参加。比赛中依然会有许多“洋面孔”,但大概率仅限于在国内生活、工作的外籍人士。过去我们为常的“黑人军团”,或许不会出现在今年的国内马拉松赛场。

其三,马拉松的节日氛围势必有所下降。都说马拉松是一座城市一年一度的狂欢节。热烈的赛道气氛是马拉松的标签,观众与选手握手、击掌、拥抱,都是过去赛道上常见的景象,赛道上还有看不尽的拉拉队,吃不完的私补。而今年的马拉松赛事,办赛方势必在观众和选手的互动环节 上,采取一定的管控和引导。

在当下这一特殊时期,中国马拉松的办赛者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办成一场全城总动员的马拉松赛事本就是一次无比艰巨的挑战,而如今他们必须更细致、更谨慎、更灵活、更人性化和做更多探索。同时,特殊时期马拉松赛事,也是对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最直接考验。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