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召公谏厉王弭谤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说明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言论,关系着国家的兴衰。
2、《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3、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
4、创作背景周厉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任用佞臣,封山占水,不让人打柴、渔猎,断绝广大民众的生计。
5、他还增加平民的负担,对邻邦进行不义的征伐。
6、他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也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7、说明广开言路对为政治国的重要作用。
8、《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周语上》,主要记载周厉王实行暴政、不听劝谏、终被放逐的过程,暗示百姓的力量不可抗拒,引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历史教训。
9、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残暴、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独夫形象。
10、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
11、他的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而厉王不仅没有认识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因此,他的下场是必然的。
12、写作特色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13、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14、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
15、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16、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
17、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
18、3、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19、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
20、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
21、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
22、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23、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
24、这篇文章便是以记言为重点。
25、召穆公所谏之言,语语精警,从言止谤有害,言听政全赖民言,斟酌而行,到宣民之言,实际上于当政者有利。
26、民众之言,如川之水不可变,也决不能壅。
27、这篇短文,我们不仅需要细察“立言层节”,更重要的是,要牢记耐人深思的警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8、”深刻的历史教训,昭示古往今来的当政者,必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民言不可阻,民意不可挡,民志不可摧,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9、只有察民情、尊民意、散民志,当政者オ不会有覆舟之患,国家才得坚强稳固,社会才能繁荣昌盛。
30、创作背景周厉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任用佞臣,封山占水,不让人打柴、渔猎,断绝广大民众的生计。
31、他还增加平民的负担,对邻邦进行不义的征伐。
32、他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也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33、 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
34、形象的比喻,使人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直观、生动。
35、 召公针对厉王的暴政,以 “ 为川 ” 为喻,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弭谤犹如壅川, “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寓说理于比喻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
36、把 “ 民之有口 ” 比喻为 “ 土之有山川也 ” ,从积极方面指出,应当正确认识民 “ 谤 ” ,才能做到 “ 行善而备败 ”。
37、 为能说服厉王,召公进一步设喻说明民言之重要:召公用土之有 “ 山川 ” 、 “ 原隰衍沃 ” 来比喻民之有 “ 口 ” 。
38、 “ 山川 ” 、 “ 原隰衍沃 ” 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 “ 财用 ” 、 “ 衣食 ” ,可见 “ 山川 ” 、 “ 原隰衍沃 ” 之重要。
39、那么民之 “ 口 ” 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可见民之 “ 口 ” 的重要。
40、 说明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言论,关系着国家的兴衰。
41、这样的比喻形象明了,其含义又很深刻、警策。
42、 前一个比喻是以 “ 川 ” 喻 “ 民之口 ” ,是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个比喻是以 “ 土有山川 ” 、 “ 原隰衍沃 ” 来比喻 “ 口之宣言 ” ,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
43、后一比喻是前一比喻的深入,即不仅不应消极被动的防,而且应该积极主动地 “ 宣 ” 。
44、 ”。
45、“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46、 《召公谏厉王诽谤》是先秦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名篇,文章语言干练,逻辑严密,形象生动。
47、周厉王得知人民不满后,不仅不加悔改,而且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镇压,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终于“流王于彘”,也从侧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伟大,从而揭示出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历史规律。
48、作为管理者要广开言路,多听群众的意见,听不同的意见,才能促进工作、事业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