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陋室铭题型,陋室铭练习题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4、 六、课外拓展 看材料,思考问题。
5、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6、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7、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
8、可以睡觉,打呼噜。
9、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
10、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
11、心里云:“混张文凭。
12、”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13、(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14、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15、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16、 九、布置作业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17、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18、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19、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0、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21、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22、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23、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24、《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25、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6、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
27、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
28、(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29、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
30、“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31、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32、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
3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
34、“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35、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36、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37、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38、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39、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
40、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41、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42、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43、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44、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45、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6、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47、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
48、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
49、(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50、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51、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52、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53、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54、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
55、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56、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57、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
58、鸿儒,大学问家。
59、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60、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61、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62、 有相对 ?回答:无。
63、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64、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
65、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66、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67、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68、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
69、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70、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
71、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7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
73、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74、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75、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76、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77、”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8、”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79、”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80、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81、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
82、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83、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84、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
85、(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6、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87、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
88、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89、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90、 教师肯定:很对。
91、(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
92、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93、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94、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
95、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96、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97、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98、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
99、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100、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101、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02、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03、 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104、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05、(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106、 六、课外拓展 看材料,思考问题。
107、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108、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109、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
110、可以睡觉,打呼噜。
111、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
112、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
113、心里云:“混张文凭。
114、”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115、(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116、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117、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118、 九、布置作业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119、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120、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121、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122、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123、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124、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125、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126、《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127、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128、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
129、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
130、(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131、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
13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133、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134、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
13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
136、“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137、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138、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139、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140、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141、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
142、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143、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144、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145、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146、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14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48、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149、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
150、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
151、(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152、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153、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154、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155、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156、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
157、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158、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159、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
160、鸿儒,大学问家。
161、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162、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63、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164、 有相对 ?回答:无。
165、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66、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
167、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168、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169、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170、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
171、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172、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
173、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7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
175、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176、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177、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78、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79、”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80、”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181、”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82、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183、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
184、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185、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186、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
187、(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88、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189、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
190、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191、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192、 教师肯定:很对。
193、(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
194、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195、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196、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
197、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98、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99、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200、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
201、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202、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203、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204、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
205、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206、题漏了我可是扒了好久的箱子才把那N年前的书翻出来挥汗~~南阳诸葛庐西蜀紫云亭归隐山林的愿望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托物言志的写法点睛之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07、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提挈全文词语何陋之有本文实虚相映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0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5、文章的主旨句是出淤泥而不染;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