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谁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2、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3、扩展资料:“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4、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5、“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6、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7、参考资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百度百科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8、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9、创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10、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11、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12、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13、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1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16、一、出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
17、二、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8、”三、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19、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20、”引申含义“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21、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22、“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23、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2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25、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26、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27、“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28、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29、就不去启发他。
30、 “不愤不启。
31、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32、愤 跟 喷 中的贲,是一个意思。
33、周易中贲卦就是山下有火?的象。
34、内下火?热,而外上有艮山阻挡制止,体会喷的时候想出而外有点阻挡内敛的意思。
35、所以学习就像高压锅,只有愤在心里(心字旁)寻找出路的时候,一开启就会通达。
36、所以不可以上来就看例题:"嗯,老师你这一步对,你这一步对,嗯,老师你有道理100分"。
37、这就是填鸭子,学了也不能举一反三。
38、如果上来自己先做一做,不会了再看例题自己卡在哪里。
39、就会深刻,困而后学,更深层次领悟。
40、否则把出书老师"批"阅一遍,就是理科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眼高手低。
41、验证方法就是可以拿着自己批过的例题过段时间自己独立做一遍,往往就会有做不出来的。
42、悱 字,心里非疑,认为跟自己曾经学过掌握的道理矛盾。
43、如果做事或者现象不到似乎跟以前的物理规律发生矛盾而怀疑(非)原来执着的小道理或者局部道理,就不发悟他进入更深层次的境界。
44、悱 字,自从朱熹把它解释成口中嚅嗫说不出的样子(至少是个啡也行啊),再加上明清列为官学,中国人就把后半句和前面的方法论给泯灭了。
45、所以世间才有这么多对于同一事物不同认识境界的争论。
46、还是要遵从王阳明心学的解释。
47、详知仁义为心者,肯做世间浅丈夫?!。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