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江城子记梦拼音版,江城子 记梦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4、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5、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6、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7、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8、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9、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
10、 “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
11、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
12、十年时间,不论长短,都是有限的,但只就它横亘在生与死之间这一点说,就是永无休止的了。
13、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永远不能会面的。
14、这里“生死”两字,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
15、使其后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
16、“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17、“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18、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19、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0、“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
21、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
22、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2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4、”这是诗人的一个假想。
25、“相逢”,死者依然故我,而生者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26、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27、此时此刻,生者与死者若能相逢,也肯定是“不识”了。
28、这里有诗人的那种相逢不识的遗恨,更多的则是诗人回首往事,倍觉辛酸的慨叹。
29、 下阕承接“相逢”写梦,境换而意相连。
30、“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31、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32、”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才产生了诗人所绘下的梦境。
33、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
34、往昔的美好时光出现在眼前--窗下,妻子对镜理妆,似乎是静谧、幸福的。
35、然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36、这里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映照。
37、一说情思萦绕,怅惘空虚,一说纵使相逢,苦不堪言。
38、梦毕竟是梦,梦中还有着生死夫妻相逢的浪漫情调,哪怕这种浪漫是苦涩的,悲怆的。
39、而在现实中,丈夫对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则又是另一种情调了。
40、“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41、”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42、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
43、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从冢中出,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
44、(《本事诗·征异第五》)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千里孤坟”的凄凉处境。
45、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
46、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词的重量顿时倍增。
47、王弗十六岁时嫁给苏轼,她天资聪颖,知书懂诗。
48、据《侯鲭录》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霁清,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色。
49、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50、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
51、”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52、”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53、这些都被苏轼一往情深地写进了王弗的墓志铭。
54、这说明,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55、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56、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57、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
58、这点在《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59、 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
60、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
61、《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三、五、七言间用、迭用‘这样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
62、从内容上看,所表达的正是深沉而又复杂的感情。
63、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
64、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
65、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66、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
67、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
68、在这以前,文人填词,凡涉及女性的,大多为玩弄妓女之辞。
69、因为词多半为应歌而作,而歌词者又大多为妓女之故。
70、到了苏轼开始有所转变,不完全为应歌而作,转而表现她们的情怀。
71、比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通过细致的描写,使一个孤独、抑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72、《江城子》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对词的品格也有所提高。
73、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
74、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
75、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76、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77、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78、 夜来幽梦忽还乡。
79、小轩窗,正梳妆。
80、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81、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82、 这是一首悼亡词。
83、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84、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85、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86、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87、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88、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89、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90、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91、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92、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93、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94、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95、“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96、“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97、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98、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99、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100、“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101、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102、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103、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104、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105、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106、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107、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108、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109、就全词来讲。
110、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111、“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112、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113、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114、“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15、”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116、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117、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118、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119、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120、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121、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122、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123、“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124、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125、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126、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127、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128、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129、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130、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131、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132、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133、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
134、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135、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
136、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137、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