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首次集中土地拍卖热度一如既往 此次57宗住宅地块密集供应

倪斌贞
导读 到了8号,杭州的首场集中拍卖还是一如既往的火爆。此次集中供应住宅地块57宗,总投资1178 2亿元,占杭州去年总成交(2521亿元)的47%(含商业

到了8号,杭州的首场集中拍卖还是一如既往的火爆。此次集中供应住宅地块57宗,总投资1178.2亿元,占杭州去年总成交(2521亿元)的47%(含商业用地)。成交规模和溢价率双双超预期。

此前,作为土地市场首个采取“两集中”制度的城市,长春首批住宅用地出让平淡收场。长春首次出让土地总面积390.6万平方米,总成交额194.44亿元,涉及40宗地块。其中底价成交30宗,多家房企竞拍6宗,仅1宗达到最高限价。

为什么“两集中”体制下土地市场冷热不均?《证券日报》记者多方了解到,不同地区对楼市的关注度存在较大差异。前期房企对“两集中”制度持观望态度,但近期转向积极参与。随着“两集中”制度的实施,城市密集卖地,房企开始感到“不堪重负”。面对众多热点地区的优质地块,大型房企也是“力不从心”。

“参与土拍,房企大量资金被冻结,‘多线作战’很难参与更多城市的土拍。”卢伟说,“这可能也是‘集中’转移避免哄抢的预期效果。”

土地运营总监张凯指出,在采取土地供应“两集中”制度的22个城市中,大多数城市在4月、7月和10月发布了土地出让公告。截至4月底,长春、广州、重庆、无锡、沈阳率先采用“两集中”制度开展土地拍卖活动,共成交164宗地块,总建筑面积2607万平方米,总成交额超过2183亿元。5月上半月,杭州、北京迎来集中土地出让活动。5月中旬,福州、青岛、深圳、天津将进行土地集中出让。5月下半月,还有南京、济南、宁波、苏州。转让活动整体上比较密集。

不过,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目前拍卖市场冷热不均与土地集中供应的政策关系不大,主要是由当地楼市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潜力决定的。比如吉林市场本身就比较冷。如果在冷门区域调整土地成本,在热门区域通过限价、竞质、均水配建降低房企利润,土地市场的冷热状态可能会有所改变。此外,不少房企上半年拿地力度较大。此轮土地拍卖后,房企有了土地储备的“底”,客观上会给土地市场降温。

华西证券研报显示,集中供地新政对房企“择时选地”能力要求较高,对房企在关键时点的融资能力、运营能力、投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房企在热点城市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三四线城市可能成为中小房企青睐的区域。但大型开发商很难同时兼顾多个城市,这将给中小房企带来更多拿地机会。

从已实施“两集中”制度的地区来看,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土地市场依然火热,新政对地价的作用并不明显。青岛、重庆等地,成交楼面均价和溢价率均有所下降,整体土地市场热度有所下降。

考验房企资金管理能力。

“随着集中供地城市的增多,房企的资本经营能力面临考验,有必要进行整合

胡长龙指出,中小房企,尤其是区域排名靠前的地方房企,会有更多的机会拿到地块。本土房企将进一步加强与头部房企的合作,借助头部房企的资金和品牌优势,预计联合拿地会有所增加。“房地产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大,很多项目都在拼命跑。公司作为区域深耕企业,在区域内具有强大的营销和转型优势。”胡长龙强调,如果通过集中供地,土地不够用,东方码会增加并购业务。

“房企规模效应的分水岭会更明显。比如几千亿的规模会去更多的城市发展;小规模,多在自己的城市做生意,不求规模,稳扎稳打也挺好的。这些年销售规模300亿元到800亿元的企业就比较尴尬了。他们跟不上大企业的步伐,向银行贷款也不容易,会受到很大影响。”严跃进对《证券报》记者表示。

采取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

从部分房企的态度来看,“两集中”制度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出于资金和“三条红线”的考虑,不少房企表示会更加审慎地开展业务。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截至目前,“两集中”制度下出让的首批地块,首期出让金总额超过7000亿元;如果叠加已宣布实施“两个集中”制度,但金额尚未披露,第一批集中土地出让金额有望超过万亿元。近期,广州、杭州、北京等“史诗级”土地拍卖频频出现,多地一次性出让土地金额超过

千亿元。集中供地对房企的资金链带来考验。同时,单次大批量土地供应,也对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参与土拍的房企反映,一些房企为了提高拍中率,会想出各种办法降低成本,未来可能造成房屋质量问题等。另外,土地集中拍卖,会带来项目集中入市,引发市场不稳。如何保证新房入市节奏平稳,成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面临的问题。

胡长龙指出,房企集中供货,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将考验房企的产品力与营销能力,新房市场分化将加剧。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