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组织起草了《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市、区教育部门要实行大学区招生办学管理模式,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一位网友的留言:和我们同一个地块的另一个小区的房价是我们的两倍,就因为他们初中学历好。为什么我们两个小区的孩子,因为同一个地块,相隔不到1公里,中间没有主干道,却享受着完全不同的教育资源?当地政府在回复这位网友并给出解决方案时,也提到了“大学区”的概念。
可见,大学区招生剑指两个问题:一是教育均衡,二是学区“降温”。由于学区划分严格细致,同一地段不同学区的孩子享受不同质量的教育,有损教育公平,加剧择校焦虑,最受公众诟病。压力传导到房价,导致学区房房价畸高,扭曲供求关系,违背市场规律,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分区入学不是什么新鲜事,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探索。不用说,做得好的人好像不多。“大学区”的划分并不难,一个行政命令就能实现。难的是教师交流制度,这是教育均衡的重点和难点。第一,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声誉,学校未必愿意交换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二是由于各种原因,比如上班距离远、环境差、待遇降低等,老师不一定愿意交流;第三,有些老师是被迫参与交流的,也可能是在曹颖心里,无心教学。即使有制度约束,比如每个老师必须有多少年的流动记录,效果也不一定好。
在诸多困难面前,“大学区”的实施要坚决,要大方,否则很难有成效。抓住重点问题和问题的关键,有的放矢,一个一个解决,久久为功。说到底,教师交流制度无非是养汤不换药,不断沸腾,改造薄弱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夯实基础,让学校成为名校。硬件不足,就加大投入,完善校舍和设施;如果老师不行,引进和留住人才,让他们成长为有名的校长和老师。教育均衡是一个综合问题,必须从多个维度解决,并取得突破。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