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关系到民生福祉,装修也是如此。但多层次转包套路多,监管缺失维权难,承诺负建设满分,精装房成了“突击房”.群众吐槽,到处装修市场。一些地方相关矛盾纠纷突出,成为信访高发区。“水深”套路多,业主维权难,房屋装修信托黑洞呼唤全链条治理。
精装房成为“惊喜房”的现象媒体报道已久,而精装房成为“惊喜房”、“入住前坍塌”,绝非个案。据媒体报道,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住宅装饰业务年产值超过2万亿元。但调查发现,不仅是精装房,二手房的装修也存在很多问题。“销售”色彩太重,定价方式复杂。同样,套路多,维权难。以上无疑会影响人的幸福指数。
多种因素导致精装房变“惊喜房”。基本上很难识别合同陷阱,行业标准缺失,人员资质不明确,是目前装修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监管难导致市场恶性低价竞争,特别是缺乏完善细化的行业评价标准和严厉的处罚措施,监管执法人员有限,往往处于监管被动状态。另外,消费者防范意识差,容易被无良企业忽悠。
遏制“突击装房”现象,加强市场监管是当务之急。需要多部门、全链条打击欺诈,规范家装行业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正在积极出台措施。例如,重庆市市场监管部门正在围绕广告和合同两个重点,在九龙坡区的房地产项目中探索实施不利因素通报机制,房屋投诉和申诉数量明显下降。应该说,监管部门应该创新监管措施,规范市场秩序。
同时,完善相关制度迫在眉睫。有专家建议,应实行第三方监督员制度,增加对装修公司后期行为的约束力。比如南京就出台措施,现场公示的样板房,只有在项目交付三个月后才能“拆除”。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住宅室内装修最低保修期为两年,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和外墙防渗漏期为五年。这些都值得一试。
行业本身也要加强自律。据悉,目前装修行业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流动性过大。他们主要是修路工人和游击队,施工质量只能靠工人的良心。越是这样,行业本身越需要强化法律诚信的观念。为了利润最大化,偷工减料,缩短工期,放松对质量的控制,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身发展的阻碍。因此,相关企业应该遵守底线。
另外,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要加强消费者的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有市民表示,装修公司签的合同很多页都看不懂,很多“隐性”条款一般人是发现不了的。对此,个人在签订相关合同时应提高警惕,谨防遭遇“合同陷阱”。当然,面对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更需要站出来依法维权,有利于倒逼市场更加规范。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